好的,遵照您的要求,我将对原文中出现的每一个公式进行不遗漏的、最详细具体的解释,并附上清晰的数值示例说明。
公式
CnH2n+2
公式解释
-
定义与适用范围:
这个公式被称为无环烷烃的分子通式。它精确地描述了所有饱和且非环状的烃类化合物(即链状烷烃)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数量关系。“饱和”意味着分子中只含有碳-碳单键和碳-氢单键,没有双键或三键。“无环”或“非环状”意味着碳原子连接成链状(无论是直链还是支链),而不是闭合成环。
-
各符号含义:
- C:代表碳元素的化学符号。
- H:代表氢元素的化学符号。
- n:是一个下标,代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的数量。n 必须是一个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。
- 2n+2:是一个下标表达式,用于计算当碳原子数为 n 时,分子中氢原子的总数量。
-
化学原理/推导逻辑:
在有机化学中,一个中性的碳原子通常形成四个共价键。在一个链状烷烃中,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氢原子数的计算:
- 想象有 n 个碳原子排成一条主链。为了将它们连接起来,需要 n−1 个碳-碳单键。
- 每个碳原子有4个“价”(可形成的键)。n 个碳原子总共有 4n 个价。
- 这些价中,有 2×(n−1) 个价被用于形成碳-碳单键(因为每个单键消耗两个价)。
- 那么,剩余的、可用于连接氢原子的价的数量就是:4n−2(n−1)=4n−2n+2=2n+2。
因此,需要 2n+2 个氢原子来填满所有剩余的价,使分子达到饱和。这个规律对直链烷烃和支链烷烃都成立。
具体数值示例
问题:请确定戊烷(Pentane)的分子式。
- 确定参数 n:
根据 IUPAC 命名法,“Pent-”词根表示有5个碳原子。因此,n=5。
- 代入公式计算氢原子数:
将 n=5 代入公式中的 2n+2 部分:
氢原子数=2×n+2=2×5+2=10+2=12
- 得出结论:
戊烷的分子式为 C5H12。这与原文表格中的数据完全一致。
2. H-H 重叠相互作用能的近似计算 (Approximation of H-H Eclipsing Interaction Energy)
公式
EH-H=3Eethane barrier
公式解释
-
定义与适用范围:
此公式用于估算一对氢原子在重叠构象(Eclipsed Conformation)下产生的扭转应变能(Torsional Strain)。这种应变能是由于相邻碳原子上的化学键在空间上彼此对齐(二面角为0°)时,成键电子云之间的排斥作用导致的。该公式基于一个核心的近似假设:乙烷(Ethane, C2H6)分子的总旋转能垒完全由三对 H-H 重叠相互作用均等贡献。
-
各符号含义:
- EH-H:代表一对氢-氢(H-H)重叠相互作用所贡献的能量值。
- Eethane barrier:代表乙烷分子的旋转能垒,即从最稳定的交叉构象(Staggered Conformation)旋转到能量最高的重叠构象所需要克服的能量差。
- 3:代表在乙烷的重叠构象中,存在的 H-H 重叠相互作用的总对数。
-
化学原理/推导逻辑:
乙烷(CH3−CH3)是最简单的可以研究 C-C 单键旋转的分子。当它处于重叠构象时,前碳上的三个氢原子分别与后碳上的三个氢原子正对,形成了三对排斥作用。实验测得其总能垒约为 12 kJ/mol。为了将这个宏观的能量值分解为微观的相互作用,我们做了一个简化,即认为这三对相互作用是独立且相等的。因此,将总能量除以相互作用的对数,就得到了每一对相互作用的近似能量值。
具体数值示例
问题:根据原文提供的数据,计算一对 H-H 重叠相互作用的能量。
- 确定参数:
根据原文,“这个 12 kJ/mol 的能垒被认为是三个 H−H 交叉重叠相互作用之和”。所以,Eethane barrier=12 kJ/mol。
- 代入公式计算:
EH-H=312 kJ/mol=4 kJ/mol
- 得出结论:
一对 H-H 重叠相互作用贡献的能量约为 4 kJ/mol。这个数值是后续计算更复杂分子扭转应变的基础。
3. Me-H 重叠相互作用能的计算 (Calculation of Me-H Eclipsing Interaction Energy)
公式
EMe-H=Epropane barrier−2×EH-H
公式解释
-
定义与适用范围:
此公式用于计算一个甲基(Methyl, Me, −CH3)和一个氢原子(H)在重叠构象下产生的扭转应变能。这个计算是在丙烷(Propane, CH3−CH2−CH3)分子模型中进行的,利用了能量加和性原理。
-
各符号含义:
- EMe-H:代表一对甲基-氢(Me-H)重叠相互作用所贡献的能量值。
- Epropane barrier:代表丙烷分子的旋转能垒,实验测得约为 14 kJ/mol。
- EH-H:代表已知的 H-H 重叠相互作用能,即 4 kJ/mol。
- 2:代表在丙烷的重叠构象中,H-H 重叠相互作用的对数。
-
化学原理/推导逻辑:
观察丙烷绕 C1−C2 键旋转,其重叠构象包含以下相互作用:
- 1 个甲基(C3H3部分)与后碳(C2)上的1个氢原子重叠。
- 2 个前碳(C1)上的氢原子与后碳(C2)上的另外2个氢原子重叠。
总能垒 Epropane barrier 是所有这些相互作用能的总和,即 Epropane barrier=1×EMe-H+2×EH-H。通过简单的代数移项,我们可以从已知的总能量和已知的 H-H 能量中,解出未知的 Me-H 能量。
具体数值示例
问题:根据原文数据,计算一对 Me-H 重叠相互作用的能量。
- 确定参数:
- 丙烷的总能垒 Epropane barrier=14 kJ/mol。
- 已计算出的 H-H 相互作用能 EH-H=4 kJ/mol。
- 代入公式计算:
EMe-H=14 kJ/mol−(2×4 kJ/mol)=14 kJ/mol−8 kJ/mol=6 kJ/mol
- 得出结论:
一对 Me-H 重叠相互作用贡献的能量为 6 kJ/mol。这个值比 H-H 的 4 kJ/mol 要大,这符合化学直觉,因为甲基基团体积比氢原子大,所以排斥作用更强。
公式
Eeclipsed, ±120°=1×EH-H+2×EMe-H
公式解释
-
定义与适用范围:
该公式用于计算丁烷(Butane)分子绕其中心的 C2−C3 键旋转时,当二面角为 120∘ 或 240∘(−120∘)时,所形成的重叠构象的总应变能。这是一个验证性的计算,应用之前推导出的基本相互作用能来预测一个更复杂体系的能量。
-
各符号含义:
- Eeclipsed, ±120°:丁烷在该特定重叠构象下的总能量。
- EH-H:H-H 重叠相互作用能 (4 kJ/mol)。
- EMe-H:Me-H 重叠相互作用能 (6 kJ/mol)。
-
化学原理/推导逻辑:
在丁烷的这种构象中,一个前碳的甲基与后碳的一个氢重叠,同时前碳的一个氢与后碳的甲基重叠(这构成了两对 Me-H 相互作用)。剩下的一对前碳氢和后碳氢也彼此重叠(构成一对 H-H 相互作用)。根据能量加和性原理,总能量就是这三种相互作用能的总和。
具体数值示例
问题:预测丁烷在二面角为 120∘ 的重叠构象下的能量值。
- 确定参数:
- EH-H=4 kJ/mol。
- EMe-H=6 kJ/mol。
- 代入公式计算:
Eeclipsed, ±120°=(1×4 kJ/mol)+(2×6 kJ/mol)=4 kJ/mol+12 kJ/mol=16 kJ/mol
- 得出结论:
通过计算,我们预测该构象的能量为 16 kJ/mol。原文中提到“= 16 observed!”,这说明我们的加和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验观测值非常吻合,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。
5. Me-Me 重叠相互作用能的计算 (Calculation of Me-Me Eclipsing Interaction Energy)
公式
EMe-Me=Eeclipsed, 0°−2×EH-H
公式解释
-
定义与适用范围:
此公式用于计算两个甲基在全重叠构象(二面角为 0∘,也称作 syn-periplanar)下产生的扭转应变能。这是丁烷旋转过程中能量最高的点,因为两个体积最大的基团发生了最直接的排斥。
-
各符号含义:
- EMe-Me:代表一对甲基-甲基(Me-Me)重叠相互作用所贡献的能量值。
- Eeclipsed, 0°:代表丁烷在 0∘ 全重叠构象下的总能量,实验测得约为 19 kJ/mol。
- EH-H:代表已知的 H-H 重叠相互作用能,即 4 kJ/mol。
-
化学原理/推导逻辑:
在丁烷的 0∘ 全重叠构象中,两个甲基相互重叠,同时还有两对氢原子也相互重叠。其总能量是这些作用的总和,即 Eeclipsed, 0°=1×EMe-Me+2×EH-H。与计算 Me-H 能量时类似,我们通过代数移项,从已知的总能量中减去已知的两对 H-H 相互作用能,从而分离出 Me-Me 相互作用的能量值。
具体数值示例
问题:根据原文数据,计算一对 Me-Me 重叠相互作用的能量。
- 确定参数:
- 丁烷全重叠构象的总能量 Eeclipsed, 0°=19 kJ/mol。
- H-H 相互作用能 EH-H=4 kJ/mol。
- 代入公式计算:
EMe-Me=19 kJ/mol−(2×4 kJ/mol)=19 kJ/mol−8 kJ/mol=11 kJ/mol
- 得出结论:
一对 Me-Me 重叠相互作用贡献的能量为 11 kJ/mol。这证实了基团体积越大,重叠时产生的空间排斥和能量惩罚越大的规律:EH-H(4 kJ/mol)<EMe-H(6 kJ/mol)<EMe-Me(11 kJ/mol)。